top of page

當生活開始陌生:關於温孟瑜繪畫中的陌生感與手的內戰

 

 

2021-11-19|撰文者:陳晞

看温孟瑜的繪畫時,常常帶給我一種陌生感。我原本以為那個陌生來自過於乾淨、美好的悠居生活情景,然而更下一層卻發現,這樣的陌生感並不只是來自於畫面的形象與自己日常經驗之間的斷裂,更是來自於繪畫手勢 ( 技藝 ) 在圖層之間的拉扯與內戰。

温孟瑜近期的作品,讓人很自然可以意識到在繪畫中、色彩系統與整體性之間的交互關係。在這次個展中,她再一次拓展了作為一位畫家在使用色彩上的視域。藝術家對我說,這次選用了以往較少在創作中使用的深色與暗色以調和色階變化 。她所關注的色彩變化與調和,以及那些在畫面中被概括為「品味」的生活感與裝飾性背後的美感意識形態,不由得讓我聯想到約翰尼斯·伊登 (Johannes Itten, b.1888) 或包浩斯的色彩系統與創作之間的關係。一個現代化的、無人的都會空間,傢俱是生活的雕塑,它們在温孟瑜壓克力繪畫的平面性中,以不同筆觸帶出物質感,與日本80年代 city pop 專輯封面設計師永井博(Hiroshi Nagai)那受到關島旅行啟發、像是樣品屋般的都會家居空間相比,無疑是一種組裝想望與現實的現代生活的畫像。

儘管温孟瑜的作品早期容易被書寫者理解為一種日常生活的家居情景,然而在近作描繪的情景中,卻已不真的是日常生活。不只是因為藝術家的色彩觀與空間觀變了,所謂的日常生活也變了。在這個變的意義上,我們必須重新釐清所謂的日常生活在世界與繪畫中的狀態,才能進一步指認温孟瑜在個展「日與夜之間」的繪畫作品中、空間與氣氛的陌生感。

温孟瑜畫作中的生活空間,與其說在匯聚一種都會居住的想望,不如說是在匯聚這種想望的凝視。在成對的作品《日與夜之間─和熙的光》(2021) 與《日與夜之間─無聲的夜》(2021) 中,室內室外的空間性一眼望穿,在前後擺設堅硬穩固的家居物件與大型觀葉植物的臥室裡,温孟瑜總會在畫面中留有人缺席之後的痕跡。前者的線索是使用過後尚未整理的床鋪,後者則是與窗戶對望的椅子。在温孟瑜繪畫內版畫感的構成主義式圖層慣常之中,其組裝的整體感最後則是讓人的空缺完滿了這個場所的整體氛圍,讓畫面成為一間間給人觀看的、而非給人住的樣品屋。畫面中的居所與生活日常變成了一種離地的、真空的日常。

這種離地的日常,正是温孟瑜作品中規劃的環境──沒有任何3C產品試圖控制你的注意力,沒有社交,更毋須讓居所成為智慧住宅,有選擇的悠居與隔離是充滿連結的當代社會環境中最奢侈的生活。也因為它提供了一種與世界隔離的空間情景,因此再難以日常生活稱之。它可能是當代生活空景的一種想像集體,卻更揭示了現實生活與這種生活想像之間的距離。

但是,這一個個場所並不是在教你如何作一場慢活布爾喬亞階級的好夢。儘管畫面中的圖層與色調是一種整體感的布局,卻在不同的繪畫性之間表現了拉扯與內戰,以不同的筆觸拉回繪畫性真實。就像鍾孟宏執導的《瀑布》(2021) 中,在完好裝潢的家居空間內,藉由陌生化 ( Defamiliarization ) 進一步顯現布爾喬亞階級必須時時緊繃、否則隨時可能會往下掉的壓力 ( 影評人陳平浩語,註1 ),與瀰漫在它空間中的精神拉扯。筆觸與手勢,是温孟瑜用以顯影潛伏在生活中的內在性拉扯的感光乳劑層。

繪畫的物質性表現將我們從形象構成的空間場所,拉回到畫布與顏料的幾何場所。在《茂密生長》(2021)、《庭園植物》(2021) 與《永不結束的夏日》(2021) 中,表現性的筆觸與平塗的圖像色塊在一塊塊畫布空間中的發動內戰。筆觸興風作浪,投下深水炸彈,太陽傘在畫布中間孤立求援。又或者筆觸與平塗對撞,炸出煙哨般綻放的枝葉。只留著一張桌子在地下碉堡給生活 (或是我們) 避難,在這個保護傘內的空間中,盡可能維持著以往。

因此,在温孟瑜畫中的陌生感,除了是那個我們難以作為「日常」的隔離與渡假般的生活,更隱含著藝術家沒有說出口的、筆觸與手勢在畫布這個戰場上表現的一種繪畫性內戰氛圍,而正是這種氛圍,使繪畫的整體感不只是穩定與和諧的平面,而是內涵自我精神的角力與筆畫皆兵所帶來不安與陌生的動勢。這種自我的內戰又會在甚麼樣的情勢中達成停戰協議?又或者,保持這種內戰即是日常的一部份?這是可以在繪畫創作中進一步推敲的問題。

註1:陳平浩,〈(不)工整的建築,不對稱的臉──鍾孟宏的《瀑布》(上)〉,放映週報,2021/11/1

112509emb.jpg

温孟瑜個展「日與夜之間」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bottom of page